作者:灰原米兰
来源:日中ACG联盟亚洲分盟——知乎专栏
橙心社已获得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保留此段说明
特别注释:强烈建议通关Freegame《魔女之家》或观看攻略视频后再阅读本文和原作小说。
似乎是我们的第一篇轻小说评论。
------------------------------------------------
艾莲。
小薇。
屏幕前的我们。
谁才是真正的魔女?
一部优秀作品的背景故事要么是空白一片,要么复杂而动人。不知各位老读者是否还记得很久以前的那篇《爱在身外,魔在心中》。文中评论的那部优秀的Freegame发布后不久,作者就出版了一部半同名小说,人气同样不差。多亏了这本小说,粉丝们总算可以知道作者心中的主角是什么样子的了。今天,就让我们一同看看这本《魔女之家 艾莲日记》。(以下简称《日记》)
《日记》最与众不同之处当属文风。作为一部偏恐怖的小说,能给人如此清爽的感觉(从不突然吓人)实属不易。全书除人物心理,从不做多余描述,总能点到为止(比话多的米兰不知高到哪儿去了┐(T.T ) ( T.T) ノ)。这很好地保证了本作能迎合当代年轻人对阅读速度的要求,不至使人因文字而厌烦。
详略得当是写文的基本要求,有简略之处则必有详尽之点。作者正是在关乎人物性格的细节上倾注了不少心血。人物的衣着、家中的饰物都成了映照人心的镜子。对这部以人物为中心的小说,如此设计可谓高明之至——人物真实的心理和真实的性格得到了展现,人物就能变得丰满和鲜活,而在《日记》这种人物中心铺垫性叙事小说中,性格、心理揭示远比其他描写重要。
如果说上述的细节描写是详略得当的典型代表之一面,那《日记》中大篇幅的直接心理描写就是可称之为“过度描写”的另一面。本作的心理描写与《物语系列》的杂乱(非贬义)不同,人物思维是连贯而清晰,不需读者费大力气思考的。人想问题的方式与性格有关,所以大篇幅的心理描写可强有力地间接反映人物性格。《日记》的心理描写虽然是过度的,但其中,蕴含了作者完整、清晰、准确地传递人物那强烈的思想感情的愿望。拜此所赐,《日记》的心理活动成为了一条隐性剧情线——文中人物的心理波动带动读者现实中的感情,令读者,将那只存在于人物脑中的非实存的意识认作真实发生的故事。想想我们阅读过的优秀剧情类小说,能与书中人一同紧张,一同悲泣,一同欢笑不正是看小说的美妙之处吗?这,是艾莲的日记,也是我们的日记。
既然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作品,那么除了心理描写,人物出场时间的比率也得有所设计。《日记》在这方面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重点突出且稳定。具体而言,主角非常突出——既然是“艾莲日记”,那就把艾莲写个痛快。读者在本书中永远也不会忽视艾莲这个小女孩。而相应的,配角们被极力地边缘化,他们总像戴着一层面纱,让人无法绘制出具体形象(难道不是因为只有主角有插画?)
虽说配角们被搁在了一边,但各人的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他们的性格从始至终没有变化,“陌生感”十足(参见维·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这样一来,配角们的功能性大大增强——他们个个都是Flag。每一次与主角的互动都能推动故事向较合理的方向发展,促使主角的心境发生变化,最终迫使其进入迷雾之森。这样设计就避免了这个缺少情节的故事变成无聊的日常,保证了作品的吸引力。
本作情节虽弱,人物的命运却非常引人关注。玩过游戏又怎样?小说中的世界够你守上三天三夜。
《魔女之家》系列蕴含的元素可谓多样。世界上众多的离奇之事竟然发生在了一个人身上,此不可谓不离奇;但重重怪诞之中既有铺垫,又有承接,全文情节毫不混乱。
不得不说,小说情节上呈现优点都因有游戏作基础。但小说中解释游戏细节的部分真是令人惊叹。二者无一处抵牾充分说明了作者设计游戏时的细心和创作小说时的认真(不像川原砾)。
环境方面。作者总是寥寥几笔就交代完毕。《日记》中,环境最重要的功能依然是反映一言不合就感情外化的主角心理。其基本功能则是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等背景信息——为考据党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夸了这么久,米兰必须澄清,《日记》并非完美无缺。其大篇幅的心理描写确实会让部分赶时间的读者不快,这同时也不符合轻小说的标准,但即使跳过也请您不要放弃读完这部作品。
她的故事还将继续
而她,已零落成泥。
(可以致郁,也可以治愈)
(可以天真,也可以邪恶)
(可以优雅,也可以……)
后记
1、《日记》没有欧美传统故事的正义必胜或惊心动魄,有的只是邪恶的美
2、电影《恋爱中的莎士比亚》(《莎翁情史》)的女主与《日记》中的小薇同名,前者并不幸福。这难道仅是一个巧合?
来源:橙心社
图片类文章文中图有压缩,原图在图包里(・ω・`。)
向 ACG17z 公众号发送“p站上不去”查看上PIXIV方法吧